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孔之见 (第2/3页)
。”徐安意味深长道,“刀笔吏皆从君愿,司马子长在《史记》中一再巧诋刀笔吏,实际便是意图暗毁汉武帝,文翰林饱读诗书,所识所见,必定比我深远得多。” 文一沾道,“这倒不然,譬如,我就看不出司马子长的做作,”他微微笑道,“只见他笔触犀利呢。” “昔年张汤与赵禹共制‘见知法’,‘吏传相监’自此始矣,然张汤遭三长史谋陷,汉武帝意图杀之,遣赵禹劝其自尽,张汤就此伏法。尔后,汉武帝因汤母之言惜其忠,尽按诛三长史,复稍进其子。”文一沾作势感叹道,“汉武帝任刀笔吏以行酷法,世人却皆叹刀笔吏奸诈,为武帝诛杀刀笔吏而拍手称快,真乃汉时一大谬事。” “不过徐侍监说司马子长枉作高尚,却也不错。《汉书》中尝载,张汤之先与张留侯同祖,而司马子长作《史记》时却有意略去不提,不知是因其对刀笔吏的偏见,还是,”文一沾抿了一下唇,“故意为汉武帝讳恶的缘故。” 徐安看文一沾的眼神深了些,“文翰林果然好识见。” 文一沾收敛了情绪,转而微笑道,“不过与徐侍监议论汉史而已,一点浅陋粗见,不值一提。” 徐安道,“汉史源远流长,一时也议论不完。” 文一沾道,“是啊,”他笑着呷了口茶,又道,“往常不曾有这般闲暇与徐侍监一同品茶论史的,今日议得倒畅快。” 徐安微笑道,“只可惜,这茶实在不是什么好茶。” 文一沾道,“好茶是要品出来的,”他轻轻举起手中的茶盏,朝徐安微微笑道,“‘一碗喉吻润,二碗破孤闷,三碗搜枯肠,惟有文字五千卷’。” 徐安也举了举手中的茶盏,笑着接口道,“‘碧云引风吹不断,白花浮光凝碗面’。” —————— —————— 1《史记》黯时与汤论议,汤辩常在文深小苛,黯伉厉守高不能屈,忿发骂曰“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,果然。必汤也,令天下重足而立,侧目而视矣!” 汲黯时常和张汤争辩,张汤辩论起来,总爱故意深究条文,苛求细节。汲黯则出言刚直严肃,志气昂奋,不肯屈服,他怒不可遏地骂张汤说“天下人都说绝不能让刀笔之吏身居公卿之位,果真如此。如果非依张汤之法行事不可,必令天下人恐惧得双足并拢站立而不敢迈步,眼睛也不敢正视了!” 2《汉书》若御史大夫汤,乃诈忠。汤之治淮南、江都,以深文痛诋诸侯,别疏骨肉,使籓臣不自安,臣固知汤之诈忠。 3《史记》上与汤既造白鹿皮币,问异。 异曰“今王侯朝贺以仓璧,直数千,而其皮荐反四十万,本末不相称。” 天子不说。 汤又与异有隙,及人有告异以它议,事下汤治。 异与客语,客语初令下有不便者,异不应,微反脣。 汤奏当异九卿见令不便,不入言而腹非,论死。 自是后有腹非之法比,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。 因为国库空虚,汉武帝与张汤研议发行“白鹿皮币”,问颜异的意见。 颜异说“诸侯朝天子使用的玉璧才值几千钱,而现在规定玉璧必须垫上皮币,这个皮币的价值却值四十万钱,这不是本末倒置吗?” 武帝大不高兴。 张汤本与颜异有仇隙,后来有人告发颜异发表异议,武帝让张汤审理颜异一案。 颜异曾经与客人闲谈,客人说到某法令初颁下时有些弊病,颜异没有说话,客人以为他与己见不同,反唇讥刺几句。 张汤知道此事后上奏天子说,颜异身为九卿,见法令有不妥处,不向朝廷进言,只在心中诽谤非难,其罪当死。 从此之后,有了“腹诽”的罪名,而公卿大夫多以谄媚逢迎、阿谀奉承取悦于人了。 4《汉书》武帝时,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